在2025年7月2日,《今日印度》发布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报道,称印度国防部门计划进行一次全面的军事物资采购审查,目的是检查他们所使用的武器是否含有中国产成分。看似是一项正当的行动,但事情的进展却充满了戏剧性和意外。当印度军方开始对库存的军事装备进行检查时,他们竟惊讶地发现,几乎所有的物资都是来自中国的……
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尽管印度军方进行了严密的审查,印度的商人们总是能够想到各种巧妙的办法,从中国进货。那这种尴尬的局面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?
最初,印度的检查并没有那么严格,印度军方只是为了所谓的“武装自主性”,开始关注是否有中国军事设备进入他们的国土。随着时间推移,情况发生了变化,印度政府的态度逐渐转变,最开始的“检查中国军事设备的进口情况”演变成了“排查所有含有中国元素的物资”。无论是原材料还是零部件,只要来源是中国产的,都不允许通过。至于态度为何有如此大的转变,原因其实很简单——经过一次全面排查,印度惊讶地发现,他们的军事装备几乎无法脱离中国制造的支持!
展开剩余80%举个典型的例子,无人机。俄乌战争中,无人机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展现:只要简单地将炸弹挂载在无人机上,就能以低廉的价格摧毁敌方重要目标。印度也因此对无人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但现实很残酷,印度根本没有生产无人机的能力,尤其是在量产方面,印度完全处于短板。事实上,全球只有少数几个大国能够具备制造和量产无人机的能力。即使是美国、俄罗斯等国,虽然他们能生产一定规模的无人机,但其主要集中在军事用途,价格也高得离谱。
而与之对比,中国的无人机则具有明显的优势:价格低廉,性能实用,而且可以大规模量产。军用无人机的要求并不高,主要是具备侦察和攻击功能,所以中国生产的无人机正好符合印度的需求。面对印度政府提出的庞大无人机需求,印度的军工企业深思熟虑后发现,与其花大价钱制造性能不佳且无法大规模生产的“国产无人机”,倒不如直接大量采购来自中国的低价无人机,毕竟他们在改装方面有很强的技术积累。
结果,印度军方在检查这些无人机时发现,若将所有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剔除,剩下的可能只是一个孤零零的螺旋桨……
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问题也暴露无遗——稀土。即便印度想彻底摆脱中国产的无人机,但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或者购买先进军事设备时,稀土这种关键材料是绕不开的。而中国正是全球稀土的最大生产和出口国。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,也常年与中国对立,在很多领域进行贸易争斗,但一到了稀土方面,仍不得不依赖中国的供应。美国都不能完全拒绝进口中国稀土,印度凭什么有这个胆量?
尽管印度军方曾宣称要推动“稀土增产计划”,试图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。简单来说,他们希望通过提高国内稀土的开采量,来减少中国的进口份额。印度之所以敢这么做,是因为他们是世界第三大稀土储藏国。然而,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:即便印度自己开采稀土矿,他们仍然面临技术难题——无法提取稀土元素。事实上,全球提取稀土的技术,中国处于领先地位,其提取的纯度可达到90%以上,而印度的技术仍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酸浸工艺,提取率不到40%,且成本是中国的三倍。
直到2024年,印度才意识到,自己大约90%的稀土都需要送到中国进行提炼。那时,中国只是暂停了永磁体的出口,结果直接让印度的汽车企业损失了接近20亿美元。这一损失警醒了印度,尽管政府可以尝试寻找其他国家来替代中国进行稀土提炼,但这种做法显然并不划算,而且并不符合企业的利益。
因此,虽然印度政府在一方面宣称要完全拒绝中国产品,尤其是军事装备中的“中国制造”,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。至于如果印度真的完全摆脱中国产品,是否能够发展起来?答案几乎可以肯定是“很难”。中国制造早已占据了全球市场,印度几乎不可能找到完全不含中国成分的进口商品。而且,印度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积累方面也需要时间,远非短期内能够追赶得上的。
事实上,印度早在2025年就尝试限制了中国空调零件的进口,然而面对印度炎热的天气,他们又不得不依赖空调。这时,印度总统莫迪推出了623亿的补贴计划,希望鼓励本土企业生产空调。然而,经过三年的努力,印度不仅仍在依赖中国的空调零件,连补贴的资金也被印度空调企业老板转手给了中国。
最终,印度在限制“中国制造”这件事上,无论军方还是政府,似乎都在做自欺欺人的事情。对中国制造来说,印度的“尴尬”反而成了笑话,也让我们对“中国制造”的全球崛起倍感骄傲。随着中国制造的不断普及,意味着中国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,逐渐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。未来,我们有理由相信,中国的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认可,打造出更加响亮的口碑。
来源:《中国日报网》《人民资讯》
发布于:天津市巨港配资,股票配资知识网,萧山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